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滚动 > >正文
2023-04-26 09:51:18 来源:凤凰网

原标题:湖北:三大都市圈建设体现湖北之责、发展所需、未来所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5日讯(记者吴曈)4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湖北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资料图片)

发布会介绍,湖北省委、省政府编制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建设三大都市圈是湖北关键性、战略性举措

湖北为什么要建三大都市圈?发布会指出,建设三大都市圈体现了湖北之责,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体现了发展所需,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同时,建设三大都市圈体现了未来所向,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未来,通过持续做强都市圈核心区和中心城市,将形成大中小协同联动、组团发展的格局。从目标定位来看,武汉都市圈将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襄阳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宜荆荆都市圈则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发布会提出,将遵循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规律,围绕都市圈规划中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推动都市圈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加快发展。同时,在推进建设中,将注重全力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

襄阳都市圈2025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

襄阳都市圈如何增强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发布会介绍,根据《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到2025年,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到2035年,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迈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围绕该目标,襄阳都市圈提出,将通过提升交通联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实力,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90万,到2035年建成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

同时,通过共建高效智慧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构紧密协作的城乡融合格局、共享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共保绿色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都市圈共建共享水平。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环境协同治理、交通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周边都市圈辐射。

为更好发挥交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城市的服务功能,以交通和物流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布会介绍,襄阳都市圈首先将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铁、水、公、空交通项目200个,总投资1910亿元。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力争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襄阳都市圈将强化枢纽、物流、产业在空间上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临站临空临港经济。

宜荆荆都市圈跨越三地

规划到2027年常住人口940万

据介绍,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范围包括:宜昌市辖区、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和秭归,荆州市辖区、松滋、公安、江陵和荆门市全域,面积3.26万平方公里。

发布会介绍,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利益共享,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宜荆荆都市圈如何推动城镇化发展?发布会介绍,宜荆荆都市圈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发展能级,引导三市主城区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规划到2027年,都市圈常住人口940万。通过不断强化关键节点的支撑功能,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溢劳动人口回流的重要平台。

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城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目标规划,力争到2027年,“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宜都、枝江进入全国千亿50强,当阳、松滋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培育布局合理、疏密有致、融合一体、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互动的小城镇集群。

标签: